守正创新 绘就思政育人新图景
本报记者 李茹霞
“思政教育不是冰冷的理论灌输,而是用一颗心温暖另一颗心,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是阳城县第一中学校青年思政教师高淇常挂在嘴边的话。
作为共产党员,今年35岁的高淇深耕思政教学一线,践行教育家精神,以“启智润心”的课堂创新、“协同育人”的资源整合、“长久陪伴”的温情守护、“情趣情怀”的双向滋养,在学生成长路上筑起了一座充满温度的“育人灯塔”。
让思政课“活”起来
“曾经,我总怕学生学不透,会在晚自习时,连麦两个班进行逐题讲解,可成绩却不尽如人意,甚至一度怀疑自己。”回忆早期的教学经历,高淇表达了传统“满堂灌”模式的困境。直到接触了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龚雄飞的学本理念,他才找到了破局方向:“思政课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实践中构建认知,而不是被动接受理论。”
在筹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公开课时,高淇摒弃了“念定义、划重点”的老方法,而是提前布置社会调查任务,指导学生自主撰写议案、制作课件;课堂上,模拟“人大代表提案”场景,让学生们陈述观点、激烈讨论。这堂沉浸式课堂不仅让学生吃透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行逻辑,更激发了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最终,高淇凭借这堂课斩获校公开课比赛第一名。
此后,学生参与备课成了常态。起初,高淇担心会浪费时间,但实践证明,“学生自己探究出的知识,比老师讲10遍定义都管用”。从“教师主导”到“学生主体”的转变,不仅让思政课摆脱了枯燥标签,更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让教育形成“合力”
在高淇看来,思政教育不是学校的“独角戏”,而是家校社协同的“合奏曲”。作为班主任,3年间,他的足迹遍布每个学生的家,“只有知道学生‘怎么样’,才能知道该‘怎么帮’”,这是他坚持家访的初心。
樊同学的转变,是家校协同育人的典型案例。因心理状况,樊同学曾长期休学,家长几乎放弃,但高淇没有放弃,先后4次赴樊同学家,最终让樊同学重返校园。
家访不仅要拉近与家长的距离,更要搭建起信任的桥梁。每当学校组织活动时,高淇所带班级625班的家长总是最积极:包粽子、分高考蛋糕……这种家校协同育人方式,不仅让学生获得了全方位的关注,更让教育的力量倍增——625班的优异高考成绩,正是对这份“合力”的最好印证。
做学生成长的“定心丸”
“高老师如定心丸一样,有他在,我们觉得安稳又踏实。”这是625班同学的心里话。在高淇眼中,班主任的陪伴不是“打卡式”的值守,而是“全方位”的守护——陪学生笑、陪学生哭,陪他们跑运动会、演节目,陪他们去研学、去北京看天安门,甚至陪他们填报高考志愿。
高二时,高淇班的陕同学与高三学生发生矛盾,影响听课状态。高淇得知后,结合政治课本中“矛盾特殊性”原理,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路帮他们梳理困惑。最终,陕同学放下心结专注备考,并以优异成绩考入理想大学。
“高中生不是‘苦行僧’,要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在感悟中铸魂。”高淇始终践行“情趣+情怀”的育人理念——用“情趣”帮学生缓解高考压力,用“情怀”帮他们厚植家国信仰。运动会上,高淇提议学生扭秧歌,红绸子漫天飞舞,学生们笑得开怀;期末汇演时,熬夜帮学生写清宫小剧剧本,一起琢磨道具摆放、台词设计。
而“情怀”的培养,则藏在一次次“行走的思政课”里。为了不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停留在课本上,高淇带学生去延安、北京研学。这些都是课本里学不到的,却是足够学生受用终生的宝贵财富。
如今,高淇依然坚守在思政教学一线。他常说:“思政教育是塑造灵魂的事业,要仰望星空守初心,更要脚踏实地践使命。”未来,他将继续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在思政课堂上深耕细作,用创新与温情陪伴更多学生成长,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思政“大先生”,让思政教育的微光照亮更多学生的前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