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山西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在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再次看到了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明确要求,这已经是这一表述连续第三年被纳入到政府工作报告之中。在这一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强调了专精特新对于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他指出,专精特新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并且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2022年的3月份,山西省政府正式对外发布了名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方案》的重要文件。该方案的核心目标是,在“十四五”规划的末期,即到2025年,努力使得山西省内被认定为“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数量能够成功突破3000家大关。为了达成这一宏伟目标,山西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培育措施和政策支持,旨在显著提升这些企业的创新能力、加快它们的成长速度,并且增强它们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通过这些努力,山西省期望这些“专精特新”企业能够成为支撑和推动地方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贡献更多的创新动力和活力。
根据目前掌握的最新统计数据,山西省已经正式认定的“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已经达到了2900余户。这些企业中,有130余户被认定为国家级的“小巨人”企业。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它们在推动产业升级、实现技术突破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尽管山西的“小巨人”企业数量持续增长,但与中部地区的其他省份如安徽、湖南、河南等相比,山西在这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大多数企业目前还处于初创期或者成长阶段,它们普遍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包括高昂的研发投入、较弱的盈利能力、轻资产的结构以及较低的市场认可度。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企业在融资方面遭遇较大的困难。
目前,山西“专精特新”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包括银行贷款、票据贴现、股权融资、小贷公司借款、民间借贷等十余种。但在实际操作中,内源融资如企业自身积累往往难以满足发展需求;而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门槛较高,多数中小企业难以达到发行条件。相比之下,银行贷款因利率较低、期限灵活,成为超过七成企业的首选融资方式。
近年来,山西多家银行推出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专属信贷产品,如“科创信用贷”“技术流贷”等,通过引入企业技术能力、知识产权等非传统评估维度,降低对传统抵押物的依赖。例如,邮储银行忻州市分行针对山西成业法兰有限公司的特殊情况,量身定制了“信用+担保”的组合融资方案,成功发放了2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有效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此外,部分银行还设立绿色审批通道、优化授信流程、提高不良容忍度,提升服务效率和风险承受能力,增强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投放意愿。除银行外,其他金融业态也在积极参与“专精特新”企业服务,包括私募基金、地方集合债、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融资担保与商业保理以及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尽管政策环境不断优化,金融机构持续推出创新产品,但“专精特新”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仍面临多重障碍。通过调研分析,主要问题集中在:知识产权评估与流转机制不健全、缺乏传统抵押物、长期融资受限;部分地方财力有限或执行机制不完善、金融政策传导机制不畅、企业知晓度低;风险控制趋严、银行“惜贷”现象仍存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机制尚不成熟以及企业内部管理薄弱、信息透明度不足等方面。
针对“专精特新”企业在融资中面临的结构性难题,需从金融机制、政策配套、企业能力三个维度协同发力,构建更适配其成长特性的融资生态。
传统信贷模式过度依赖抵押物和财务指标,难以准确评估科技型企业的真实价值。为此,部分银行已试点引入“科创技术流”评价体系,通过量化企业的研发能力、知识产权、技术团队等指标,建立新的信用评级模型。企业可通过系统进行批量评级,或提交材料申请人工调整评级结果,评级结果有效期为一年,作为授信审批的重要依据。金融机构应从单一放贷向综合金融服务转型,围绕企业成长阶段提供差异化、组合式支持。通过深入分析企业的订单结构、回款周期及资金用途,设计与其现金流特点相匹配的金融产品,锁定第一还款来源,从而降低风险。通过构建“政府+银行+担保”联动体系,引入政策性担保、再担保机制,提升企业信用等级,扩大融资可得性。鼓励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赴北交所、新三板挂牌,拓宽直接融资路径。支持优质企业参与外债便利化试点,利用境外低成本资金缓解国内融资压力,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建立适配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信贷容忍机制,优化不良贷款认定标准,强化贷后管理与风险预警,实现贷款“放得出、管得住、收得回”。针对部分初创企业因营收规模、成立年限等指标不达标而难以申报“专精特新”资质的问题,可探索“成熟子公司独立申报”路径。鼓励大型国企或上市公司的下属子公司申报“专精特新”,其成立时间长、财务规范、技术基础扎实,更易满足认定条件。政府可优先支持这些“潜力企业”,通过政策辅导、资金扶持等方式,帮助其快速达到认定标准,形成“以大带小”的良性培育机制。“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不仅依赖自身技术积累,也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有效支撑。
新企业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扶上马、送一程”,也离不开企业自身“练好内功、稳步前行”。只有政策精准、企业主动、生态完善,才能真正把“专精特新”企业从“潜力股”培养成“主力军”。(本文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24年度山西省高质量发展研究课题成果,项目编号:SXGZL202424) ●太原工业学院 康翻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