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大同市高质量法治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本报记者 吕汉富
10月30日,大同市召开了“辉煌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大同市司法局专场发布会。会上,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十四五”时期该市司法行政系统取得的成就。据悉,“十四五”是大同市司法行政事业改革创新、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法治大同建设为统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大同实践,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法治大同建设成色更足
大同市司法行政系统坚持法治大同、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推动全面依法治市向纵深发展,让法治成为大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充分发挥市委依法治市办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作用,健全完善了法治建设议事协调机构工作规则、法治督察工作办法等机制,建立了法治建设年度报告、重大法治事项备案审查等制度,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法治建设工作格局。法治大同建设规划重点任务得到全面落实,法治建设指标体系不断完善,全面依法治市工作实现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法治需求,连续7年实施“法治为民实事”项目,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法治问题。
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以法治政府建设为重点,推动政府行为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和群众关切确定立法项目,起草了《大同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等28部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及时清理不适应改革发展要求的规范性文件,维护法制统一,五年来,会同市政府办公室共清理各类文件140余份。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全面推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五大程序。建立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市县两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重大行政决策目录管理全面推行,决策过程记录和材料归档制度不断完善,行政决策质量显著提高。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实现市县乡三级行政执法部门全覆盖。深入实施行政处罚权下沉乡镇(街道)改革,推动执法重心下移,全市各乡镇(街道)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创新监管方式,推行“企业安静期”制度试点,减少行政检查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干扰。
群众法治获得感不断增强
加强“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全面建设以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枢纽、10个县(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主体、126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为基础、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为补充的四级服务网络,实现基层法律服务“区域全面覆盖、人员全员覆盖”,做到“小问题不出村(社区),大问题不出乡镇(街道),重大问题不出县(区)”,让群众真正享受到家门口的法律服务。
将更多民生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补充范围,“十四五”以来办理法律援助案件9000余件,为困难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超过650余万元。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行业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办理公证事项13.3万件、司法鉴定1.4万件,12348热线接听咨询电话超过5.4万人次。
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稳步提升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体系,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顺利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创新普法方式,运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技术开展法治宣传,打造了一批普法网红和品牌栏目。全市建成法治文化阵地47个,线上线下开展各类普法宣传活动1万余场次,覆盖人数1000万人次以上。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的调解组织网络。目前,全市已依法成立2016个人民调解组织,共有调解员6638名,涌现出一批如李彩云、曹秀英、鲁学虎等优秀调解员和清泉“警司调解室”、堡子湾“巾帼调解室”等8个行业专业性调解室。
持续深化“调解进基层”活动,常态开展邻里、婚姻家庭、特殊人群等一系列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行动。“十四五”以来,全市司法行政系统调解组织共排查矛盾纠纷24390次,排查发现矛盾纠纷4672件,预防矛盾纠纷2712件;调解案件25220件,调解成功24921件,成功率达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