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11月11日
长治市襄垣县善福镇堡后村“新农人”朱勇

扎根乡土 让“放心黑猪”香飘振兴路

本报记者 刘琴 通讯员 邓蓉

  在长治市襄垣县善福镇堡后村的山坡上,95后“猪倌”朱勇穿梭在散养区的黑猪群中,时而俯身查看食槽里的粗粮饲料,时而掏出手机记录猪群的生长数据。几年间,他从都市“漂泊客”变身乡村振兴“带头人”,用青春与智慧让“放心黑猪”香飘晋东南。

都市归雁 回村当“猪倌”

  2021年年初,朱勇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堡后村。彼时的他,已在南方都市打拼了5个年头,扛货、站流水线、做快递分拣,每天忙得脚不沾地,月薪却刚够维持生计。“每天重复机械劳动,看不到未来,心里总是感觉空落落的。”他至今记得那些漂泊的日子,挤在城中村的合租房里,最想念的就是母亲炖的猪肉。
  吃年夜饭时,母亲夹起一块猪肉叹气道:“现在的肉越来越没以前的香味了,都是催出来的速生猪。”不经意的感慨,像一颗石子在朱勇心里激起千层浪,他想养藏香猪。
  虽然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但朱勇铁了心要干。2022年,他拿出所有积蓄,在村里流转土地建起600平方米圈舍、开辟了30亩散养区,从外地引进30头藏香猪,当起了“猪倌”。

转型破局 打开新局面

  创业初期的艰辛,远超朱勇的想象。每天凌晨5点,天还没亮他就和父亲钻进养殖场,拌料、清粪、喂猪、消毒,一套流程下来就是三四个小时,满身的猪粪味成了“标配”,连吃饭都觉得嘴里有异味。
  为了掌握养殖技术,朱勇白天泡在养殖场摸索实践,观察猪群的进食和健康状况,晚上抱着《生猪养殖技术手册》《畜禽疫病防控指南》“啃”到深夜,遇到不懂的问题就打视频电话向外地的养殖专家请教,还专程跑到百公里外的养殖场拜师学艺。
  凭着这股韧劲,30头藏香猪很快繁殖到500头。正当朱勇以为熬出头,准备批量出栏销售时,却遇到了危机。藏香猪肉质偏瘦,不符合晋东南人喜欢吃肥肉、追求肉香浓郁的口味,仓库里的冷冻猪肉堆得像小山。他辗转难眠,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父亲朱生法看出了他的心思,拍着他的肩膀说:“做事哪有一帆风顺的?咱农民种地还得看天看地,养猪也得顺着当地人的口味来。”
  朱勇被父亲的话点醒,骑着电动车跑遍县城所有菜市场,蹲在屠宰摊前跟屠夫聊行情,守在摊位前向顾客问口味。整整一个月,他收集了上百条反馈意见,终于摸清了门道——本地人就认本地黑猪的口感。
  最后,朱勇咬牙处理掉所有藏香猪,重新引进市场认可度高的本地黑猪品种,从生猪接种、日常管护到饲料配比、疫病防控,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为保证品质,他坚持山地散养,增强肉质弹性;饲料全部采用玉米、麦麸、豆粕等粗粮,坚决不添加任何催长剂和添加剂。“每一头猪都要养足12个月,少一天都不行,宁可少赚钱,也不能砸了‘放心肉’的招牌。”朱勇的“固执”换来了回报,他养的黑猪肉质紧实、香味浓郁,很快在当地打开了市场。

青春赋能 托举振兴梦

  “酒香也怕巷子深”,看着养殖场里的黑猪越来越多,朱勇开始琢磨怎么把“放心肉”卖到更远的地方。作为95后,他想到了“赶时髦”——拍抖音宣传。没有专业设备,他就用手机拍摄;没有剪辑经验,他就对着教程一点点学。镜头里,黑猪在山坡上奔跑,他则满身麦麸清理圈舍,饲料加工全过程清晰展示,朴素真实的视频意外收获了大量关注。
  有一次,长治市的客户看了视频后,专程开车50多公里来买肉,握着朱勇的手说:“就信你这实实在在的养殖方式,以后我家的猪肉就定点在你这儿买了。”
  更让朱勇欣慰的是,他的养殖场带动了村里3名困难户就业。“以前在外打工总觉得漂泊不定,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创业成功,还能带动乡亲们一起赚钱,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事。”他说。
  从懵懂迷茫的“漂泊青年”到沉稳干练的“本土猪倌”,四年光阴磨厚了朱勇的手掌,更沉淀了他的初心。
  站在生机勃勃的养殖场里,望着奔跑的黑猪,朱勇的目光温柔而笃定。他计划明年将能繁母猪扩到120头,新建一座标准化冷库,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还要带动更多乡亲加入生态养殖行列,一起把“放心黑猪”的品牌做响做强。“只要能把‘放心黑猪’养好、卖好,让更多人吃上安全肉,这根就扎对了。”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