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11月11日
构建“教联体”视域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生态:

小学生责任感培养的校本实践路径

  教育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品格的塑造。在党的二十大“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时代命题下,如何突破传统德育的单一模式,构建“教联体”视域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生态,通过联责任、联资源、联空间,让责任感培养真正融入孩子的成长血脉,成为教育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背景:责任感培养的现实挑战与政策引领
  太原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通过《学生责任感现状调查问卷》对300名学生进行的调研显示:78.3%的学生能正确认知“责任”内涵,但仅42.6%能持续践行责任行为;65.4%的家长认同责任感培养重要性,仅21.7%能系统开展家庭责任教育。这组数据揭示了责任认知与行为割裂,家庭责任教育缺位的深层矛盾,学校和社会组织如何“补位”的问题,折射出新时代责任感培养的多重挑战——短视频等新媒体传播的“即时满足”文化冲击传统责任观念,“421”家庭结构下的过度保护削弱实践机会,“双减”政策下单一的学校场域难以覆盖成长全场景等。
  破解这一困境,政策引领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强调“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促进社会责任感提高”。2024年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更从制度层面构建了“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框架,为责任教育从“单极发力”转向“多元共融”指明了方向。

二、实践:“教联体”视域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索
  基于上述背景,学校依托“新经典教育”办学特色,构建“教联体”视域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成长共同体,探索出“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区联动”的责任感培养路径。通过“活动浸润—课程支撑—评价驱动”的闭环设计,让责任意识从认知走向行动,从校内延伸到校外。
  (一)活动浸润:真实情境中萌发责任意识
  真实的生活场景是最好的教育场域。学校依托社区资源,以“责任教育”为主线,构建“三礼四节”德育主题活动,以此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一年级“开笔启蒙”入学礼,通过拜师行礼等仪式,规范行为,初感学生责任;三年级“七彩童年”成长礼,以“家庭责任承诺”等环节,学习感恩,体会家庭责任;六年级“爱与责任”少年礼,迈向中学,深化社会责任认知;做优科技节、英语节、体育节、艺术节“四节”德育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滋养学生生命厚度,培育集体责任,活动视频浏览量超5万人次,成为校园文化的生动注脚。
  更具特色的是“红领巾假日小队”与“家长进课堂”活动。假日小队走进社区养老院、红色纪念馆、非遗工坊等场所,将社会责任感具象为“一次陪伴”“一段讲解”“一门手艺”;家长进课堂邀请医生、消防员、非遗传承人等不同职业家长,以“职业故事+实践体验”的方式传递“每份工作都是责任承载”的理念。如五年级(3)班学生家长、社区民警带来的“反诈小课堂”,不仅让学生学会识别诈骗话术,更带动12名学生成为“家庭反诈宣传员”,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的辐射效应。
  (二)课程支撑:系统培育中深化责任认同
  课程是责任教育的核心载体。学校坚持家校社共商共策,开发七大领域(语言与交流、数学与思维、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劳动与实践)40余门校本课程,覆盖低中高各年级,实现学生100%参与。
  其中,劳动课程体系尤为突出:低段“自我服务劳动”(整理书包、叠衣服等)、中段“班级服务劳动”(植物角养护、图书角管理等)、高段“社会服务劳动”(社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等)分层推进,每节课设置“责任目标卡”,强化“对结果负责”的意识。学校因校制宜设计劳动教育实施方式,开辟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常态化开展劳动技能比赛,着力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强烈的责任感。在太原市“劳动教育月”活动中,学校获优秀组织奖,更获评“山西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学校”,成为区域劳动教育的标杆。
  (三)评价驱动:动态激励中强化责任行为
  评价是责任教育的“指挥棒”。学校构建“四维多元”评价体系:学生自评关注“今日责任任务完成度”,小组互评聚焦“团队贡献值”,家长评价记录“家庭责任表现”,教师评价侧重“责任意识进步轨迹”。评价结果通过“成长电子平台”可视化呈现,形成“周反馈、月总结、学期展”的动态追踪机制。
  三年级(2)班的“责任银行”创新实践颇具代表性:学生通过完成整理书桌(+1分)、帮助同学(+2分)、社区志愿服务(+5分)等任务积累积分,可兑换“班级荣誉岗”“家长陪伴券”等奖励。这一游戏化机制使主动承担值日、帮助同学等现象增加60%,责任行为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三、成效与展望:协同育人的实践启示
  经过两年多探索,学校的“教联体”协同育人模式已取得显著成效:学生层面,85.6%能主动完成家庭劳动,72.8%自愿参与班级事务,69.7%走向社区成为志愿者;家长层面,90%开始系统学习家庭教育知识,75.9%建立“家庭责任分工表”;学校层面,形成23个责任教育典型案例、12篇研究论文,太原市十四五德育课题《“多元循环”成长共同体下小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实践研究》结题并获评优秀。邀请家长、社区、共建单位进校开展主题活动,上年度,开展12次家庭教育讲座,8期“家长进课堂”活动,近320名家长走上讲台,形成教育合力;区域层面,学校的实践经验被纳入区教育局“家校社协同育人”示范项目,为12所兄弟学校提供可复制路径,更作为山西省“国培计划”实践基地,对全省小学校长骨干团队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
  当然,协同育人仍有提升空间:需进一步拓展评价体系的社会维度,引入社区工作者、公益组织评价;深化家长参与深度,推动从“活动配合”转向“教育设计共融”;加强社区资源开发,深化与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联动。
  教育是温暖的接力,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同向而行。正如《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所倡导的“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学校将持续发挥“教联体”的联结作用,既做责任教育的“播种者”,更做协同育人的“联结者”,逐步引导学生从关注自我、家庭,到融入集体,最终树立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为未来成为有担当的公民奠定基础。
  (本文系2025年度山西省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视域下小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实施路径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qsngz25021) ●太原市第二实验小学校 朱香玲 贾永辉 樊丽琴 白慧 孔玮 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