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功能”语言学:破解高校外语教学“会背不会用”难题的新路径
摘要:认知语言学(CL)与系统功能语言学(SFL)是现代外语教学的重要理论支撑,但单独应用均存在局限——CL侧重认知机制却弱化社会文化对语言使用的影响,SFL关注社会功能却难直接解释语言单位选择的认知逻辑,导致外语教学中“形式-意义”配对难、“会背不会用”等问题。本研究聚焦CL与SFL的理论对话,梳理两者“反结构主义、基于使用语言观”的融合基础,通过转喻、介词隐喻、习语构式、动词双及物构式等教学案例,探究二者教学互补效应。研究发现,SFL可补充CL的社会语境与文化内涵解读,CL能明确SFL的认知语义规则,二者融合可覆盖“认知理解—功能运用—文化适配”全维度,为破解外语教学困境提供实践路径。
关键词:外语教学;“认知-功能”语言学融合;教学法互补;应用型人才培养一、引言
当前高校外语教学普遍面临“知识与应用脱节”的困境:学生虽能掌握语法规则、分析语篇结构,却常陷入“会背不会用”的难题——比如熟记“双及物构式”“介词隐喻”等规律,却在跨文化交际、实用场景表达中难以灵活运用。这一问题与现有教学理论应用的单向性密切相关。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CL)与系统功能语言学(SFL)逐渐成为外语教学的核心理论支撑:CL强调语言源于人类具身体验,聚焦“意象图式”“概念隐喻”等认知机制的教学指导;SFL则突出语言的社会功能属性,侧重“语篇元功能”“语境适配”的分析应用。但现有研究多将二者单独用于教学实践,鲜少探索其理论融合路径,导致CL易忽略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语境,SFL难解释语言单位选择的认知逻辑,双向局限加剧了教学痛点。
基于此,本研究聚焦“认知—功能”语言学融合视角,紧扣CL与SFL的理论对话,厘清两者在外语教学理念、方法上的核心差异与内在共识,探究其融合的理论可行性与实践适配性,为破解现代外语教学“知识与应用脱节”的困境提供新方案。
二、“认知—功能”语言学的融合基础:为何能适配高校英语教学?
CL与SFL虽理论侧重不同,但二者在核心理论主张、语言观及教学导向层面存在显著一致性,这些共性构成了其融合的基础,同时精准匹配高校英语教学“重规律理解、强场景运用、破‘会背不会用’困境”的核心需求,具体可从三方面归纳:
(一)理论上共同反对传统孤立语法教学,聚焦语言功能本质
CL与SFL均反对结构主义及转换生成语言学的核心假设,始终以语言功能属性为研究核心。两者均认为“语法与词汇非二分、而是连续统”的观点:SFL侧重描述语言变体中语法与习语的实际使用,CL则借原型范畴化理论阐释语言范畴的非离散性,主张语义-语用不可分离,其“模糊范畴连续统”框架与SFL的语言系统描述可相互整合,为二者在外语教学层面的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语言观均为“基于使用”,适配教学规律
SFL与CL均秉持“基于使用”语言观,认为语言学习需通过大量接触与使用归纳规律,语言习得本质是语言单位的习得——CL中称“构式”,SFL中为“系统网络的选择项与结构潜势”,这些单位会随使用形成稳定“形式-功能-意义”配对,受接触频率与关联紧密度影响。语料库可揭示高频单位及关联强度(如“动词—论元”结构搭配约束力差异),教师可依此开展显性教学,且融合视角下主张优先教授语言典型范例,精准适配教学规律。
(三)核心共识直击教学痛点
两者都认可语言受意义制约(避免“语法对但不会用”)、理解需结合语境(补“脱离场景教学”短板)、学习要激活认知或功能思维(帮学生主动建规律)——这些都贴合高校英语“重实用”的目标。
三、“认知—功能”的教学协同互补:案例分析
CL与SFL单独应用于外语教学时均存在局限——前者聚焦认知机制却弱化社会文化影响,后者侧重社会功能却难解释语言单位选择的认知逻辑。二者双向补充可破解“形式—意义”配对难、文化适配弱等教学痛点:
(一)SFL教学补充:弥补CL的社会文化与语言使用局限
CL以认知联想、意象图式为核心,却难解读语言的社会语境、文化内涵及语用预设,SFL可从“语篇元功能”“文化语境”填补空白:
1.转喻教学:CL仅能讲“概念联想”,但如“你是什么垃圾?”的转喻表达,需 SFL元功能拆解——关联“垃圾分类”社会背景(概念功能)、平等沟通角色(人际功能)、省略提升效率(语篇功能),帮学习者能理解转喻需依托社会语境。
2.介词隐喻教学:CL用“意象图式”讲介词(如“in”表“容器”),但汉语“上”对应英语“on/ over/in”的差异,需 SFL从“功能适配”补充,结合英汉语空间认知文化差异,理解介词使用逻辑。
3.习语构式教学:CL仅能讲解“形式性习语”规则(如“V来V去”构式,需“V”表重复动作),对“实体性习语”(如汉语“土生土长”、英语“teach fish to swim”),SFL通过对比农耕/海洋文明的文化根源,帮学习者理解“形式—意义”的文化特异性。
(二)CL教学补充:明确SFL的动词构式认知逻辑
SFL以“组合/关系”(语言符号线性序列)和“聚合关系”(语境中成分替换)解释语言单位入构规则,但规则抽象;CL可通过“语义特征归纳”明确逻辑,以“动词双及物构式(V+sb+sth)”为例:
SFL仅能讲“主语+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顺序及成分替换,却难解释“为何部分动词能入构”;而CL则归纳出“需具备主语到间接宾语的‘输出/转移’语义”——如“He brings me two bottles of water”,符合“水从主语转移到间接宾语”逻辑,而“He brings the school two bot⁃tles of water”(学校无“接收”属性)、“He brings the dead two bottles of water”(死者无“接收”能力)均不成立,CL通过这种“语义特征+认知逻辑”的解读,帮学习者掌握动词入构条件,弥补SFL“组合—聚合关系”抽象、难落地的局限。
综上,CL与SFL的协同是“认知补逻辑、功能补语境”的双向适配:SFL为CL补充社会文化与语言使用解读,CL为SFL明确认知语义规则,二者结合可覆盖“认知理解—功能运用—文化适配”全维度教学需求,有效解决外语教学“会背规则不会用”“文化适配难”等核心问题。
四、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教学案例论证,明确了认知语言学(CL)与系统功能语言学(SFL)在外语教学中融合的可行性与核心价值:二者基于“语言非自治、语境核心”的理论共识,形成“认知补逻辑、功能补语境”的双向适配——SFL弥补了CL对社会文化、语言使用预设解读的不足,CL则解决了SFL在语言单位选择认知逻辑解释上的抽象问题。这种融合不仅能破解“形式—意义”配对的文化特异性难点,更能切实改善外语教学中“懂规则却不会用”的痛点,为提升学习者语言认知理解与功能运用能力提供了有效方案。
未来,可进一步结合语料库技术、可视化教学工具等教育创新手段,深化“认知-功能”融合教学的实践应用,让理论融合更贴合不同学段、不同场景的外语教学需求,持续为现代外语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助力构建更高效、更贴合语言使用本质的教学体系。
(基金项目:山西省社科联重点课题“话语视角下学术英语语篇分析对新质生产力的作用研究”,SSKLZDKT202410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多模态视像化研究”,23YJCZH244)●太原师范学院 张丽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