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11月12日

深学笃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高校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是发展蓝图,也是改革新篇。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核心枢纽,既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也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更是连接产学研用的关键桥梁,在国家战略布局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使命。将高校建设成集聚优质人才、产出重大创新成果的重要载体,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更是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持久智力动能的必然要求。
  一、把握核心要义,筑牢思想引领
  我国将人才强国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明确要求“构建国家战略人才方阵,着力打造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同时强调“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强化原始创新能力”。这一部署深刻把握了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规律——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是发展的引擎,只有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高校建设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本质上是要构建“人才集聚—创新突破—价值转化”的完整生态链。人才中心建设聚焦“聚才、育才、用才、留才”全链条,既要汇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也要培育本土青年骨干,更要打造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人才梯队;创新高地建设,注重“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协同发力,既要强化原始创新,也要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更要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人才是创新高地的核心支撑,创新是人才中心的活力源泉,缺乏创新平台和创新任务,人才的价值就无法充分彰显,也难以形成持续的人才吸引力。因此,高校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将人才工作与创新工作统筹谋划、一体推进。
  二、建强人才队伍,夯实中心根基
  人才是高校建设重要人才中心的核心要素,必须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机制,打造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创新高地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一)精准引才:靶向集聚战略急需人才
  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短板,构建“政策+机制+平台”三位一体的引才体系。在引才方向上,聚焦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卡脖子”技术领域,重点引进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和青年骨干,形成“顶尖人才引领、青年人才支撑”的格局。创新引才机制,推行“柔性引才”“团队引才”等模式,打破地域、身份、职称等限制。通过设立“讲座教授”“特聘研究员”等岗位,吸引海外高端人才短期工作、联合攻关;借助产学研合作平台,与企业共同引进产业领军人才,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同时,为引进人才提供科研启动经费、实验室空间、团队配置等全方位保障,确保人才“引得进、用得上”。
  (二)系统育才:打造自主培养人才体系
  落实国家部署“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的要求,着力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在人才培育方面,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如哈尔滨工业大学与航天科技集团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让研究生参与重大航天工程研发,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南京大学与华为、腾讯等企业合作,设立“产业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开展技术攻关。
  (三)科学用才: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坚持“人岗相适、人尽其才”,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广阔平台。搭建教学科研互联互通平台,打破学院、学科壁垒,支持人才跨领域、跨单位开展合作研究。例如,复旦大学组建“脑科学研究院”,整合医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人才,开展跨领域攻关;中山大学设立“交叉学科研究中心”,鼓励不同学科人才联合申报科研项目。
  (四)用心留才:营造拴心留人良好环境
  留才的关键在于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在事业发展上,为人才提供持续的晋升通道和发展空间,定期开展职称评审、岗位晋升,让人才看到成长希望;在学术环境上,营造开放包容、鼓励创新、兼容并包的氛围,尊重科学规律,保障学术自由。在待遇保障上,完善薪酬分配机制,推行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多元化分配方式。
  三、激活创新生态,打造高地引擎
  创新高地建设需要完善生态体系作为支撑,高校必须聚焦科技创新全链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科教融汇、产教协同,培育创新文化,激活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深化科教融汇:强化创新源头供给
  以国家战略和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系统推进学科建设改革。打开学科边界,推动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交叉融通,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例如,东南大学聚焦“新工科”建设,推动电子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等传统优势学科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融合,形成“智能建造”“电子信息+生物医学”等交叉学科方向。
  强化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协同,坚持“基础研究前沿突破、应用研究服务产业”的双轮驱动。一方面,鼓励自由探索式研究和非共识创新研究,支持科研人员聚焦前沿未知领域;另一方面,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痛点,开展集成性、系统性的有组织科研攻关。例如,清华大学针对芯片领域“卡脖子”技术,组建“集成电路学院”,统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实现从材料、设计到制造的全链条攻关。
  (二)推进产教协同:加速创新成果转化
  构建政、校、企、园联动机制,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产业”协同发展联合体。与地方政府、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共建创新平台和孵化载体,如国家大学科技园、新型研发机构等,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出台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等政策,建立成果转化分级管理、收益共享、多元评价政策体系。打造专业化成果转化队伍,吸纳具有知识产权、市场运营、法律金融等专业背景的人员,提供全流程服务。
  (三)改革创新机制: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研项目管理流程,简化立项审批、经费报销等环节。例如,北京大学推行“科研经费包干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浙江大学建立“科研项目一站式服务中心”,整合立项、经费、成果等管理职能,提高服务效率。
  健全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优化经费使用结构,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数字化转型,建设智慧校园、数字科研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完善容错纠错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高校必须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推进人才强校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奋力推进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为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产出更多高水平创新成果、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谱写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篇章。●太原师范学院 陈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