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五年增加近千亿元
本报记者 李茹霞
11月11日,晋城市委宣传部、晋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在晋城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统计局专场,晋城市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健发布了“十四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数据,并与同事共同回应现场关切。
发布会显示,全市GDP预计2025年末将达到2450亿元左右,“十四五”时期五年增加近千亿元。五年间经济、产业、民生、生态等多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晋城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核心数据出炉 五年增量近千亿元
“十四五”期间晋城发展成果集中体现在多个方面。经济层面,GDP接连跨越1500亿元、2000亿元两大台阶,前四年累计增长36.8%;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6.6亿元,较“十三五”末接近翻番,在中原5省30市排名中,从第27位跃升至第19位。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协同,三次产业占GDP比重从2021年的3.9∶59.6∶36.5调整为2024年的3.4∶57.9∶38.7。农业基础不断强化,粮食产量实现“五连增”;工业“主引擎”作用突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6%;服务业增势强劲,近五年增速连续排在全省前2位。
多领域突破 新质生产力崛起
转型发展方面提质增效明显,全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3%。数字经济快速壮大,智能设备制造业产值增长近百倍,光电子制造产值增长144.1%,全市列统的72种工业产品中半数具备新质生产力特征,传感器和工业机器人生产填补全省空白。科技创新支撑有力,R&D经费投入年均增长26.6%。
民生福祉持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切实转化为群众获得感。2024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931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至2.06;财政支出向民生领域倾斜,民生支出比重高达78.4%。就业形势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稳定在2.9%以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小学和初中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8.6%,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78.7万人、41.5万人、58万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加快形成,境内高速公路里程达415公里,累计开通75趟高铁列车。
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十四五”时期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增效。2020年以来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6.1%,培育市级以上绿色工厂20家、绿色园区4个;2024年全市二级优良天数比例达75.1%,且首次实现全年无重污染天气。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四项指标均排在全省第一。
现场解读 回应核心发展议题
发布会上,针对新经济统计、新质生产力发展、固定资产投资、绿色转型等核心发展议题,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解读。
在新经济统计方面,已实现新经济模式及时纳入统计,2024年新能源产业、新汽车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7.4%、53.1%,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2%,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占比超20%。
新质生产力发展,创新能力、新兴产业、数字经济、绿色发展均实现提升。2024年R&D经费投入强度1.41%,连续两年排全省第2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的21.9%,光电子器件年产58亿只、传感器1700万件;智能设备制造业产值较2020年增长近百倍,光伏发电量、风力发电量分别增长29倍、3.2倍。
“十四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由2020年的578.1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769.2亿元。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投资年均增长16.7%,煤炭产品加工及煤化工行业投资年均增长22.9%;高技术制造业投资稳步提升,年均增长23.5%,占制造业投资比重从10.1%提高到20.0%;民生领域投入持续加大,2021年至2024年,教育、医疗卫生、社会工作投资年均分别增长12.8%、23.7%、24.0%,一批民生项目落地见效。
节能降耗与绿色转型成果方面,晋城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绿色转型、生态环境质量均显著提升。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6.1%,煤炭消费总量累计削减282万吨,2024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总量突破28亿度;煤炭先进产能占比提升至97%以上,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82%,成功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2024年PM2.5平均浓度较“十三五”末下降约11微克/立方米,国省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100%,累计完成造林绿化11.2万亩,获评“中国气候宜居城市”。
王健表示,下一步晋城市统计系统将深化统计现代化改革,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以高质量统计工作支撑高质量发展,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晋城篇章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