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11月17日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学生宋尚泽

携笔从戎展风采 返校逐梦再立新功

本报记者 孟存田 文/图

  在山西工程技术学院,有这样一名青年学子:无论是携笔从戎,奔赴祖国北疆,还是退役复学后,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成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他始终以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他叫宋尚泽,是山西工程技术学院电气与控制工程系21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这名00后年轻人在军营中锤炼意志,在校园里追求卓越,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

在强军征程中绽放青春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2020年9月,宋尚泽毅然选择携笔从戎,奔赴祖国北疆,以实际行动践行“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的使命。在全军侦察特战集训中,他表现突出,在2021年参与了战区级的大项任务,在腰椎和膝关节韧带受伤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不放弃,历时61天完成了任务。之后,宋尚泽转入机关工作,负责编写分析情报研判报告和整理外军资料,共计100余篇,修订科室文案超过100万字,并撰写了5篇专项报告。此外,他还多次参与征兵宣传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坚定爱国奋斗的志向。
  2023年初春,凭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对电力行业的深刻理解,宋尚泽组建了一支电力巡检技术创新的团队。这支名为“电力慧眼”的项目团队,逐渐在科研领域的探索过程中发挥了作用。同年5月,他率领“电力慧眼”项目团队,向国家级大创项目发起挑战。该项目将电力巡检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涉及供电技术、机器视觉、电力巡检、无人机飞行、计算机应用等多个领域,充分体现了其跨学科融合的创新思维。
  在开发智能巡检系统的过程中,项目团队遭遇了很多挑战,其中最为严峻的是数据库容量的不足以及核心技术间的不兼容问题。面对这些困难,宋尚泽通过查阅大量的中英文文献资料,不断对核心代码进行改进与优化,进行了无数次的调试,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宋尚泽深知,每一次的尝试都是对未知的探索,尽管可能遭遇挫折与失败,但正是这些经历,让他更加坚定地走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

在科研创新中蜕变成长

  退役后,宋尚泽通过不断努力,学业成绩名列前茅,还作为学生代表前往北京中关村软件园进行了交流与学习。这段经历使他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不仅需要完成技术设计,更在于将成果转化为影响力。
  在指导教师的鼓励下,宋尚泽以智能巡检系统为核心,全身心地投入论文撰写中,并将目标锁定在北大核心期刊上。然而,初次尝试困难重重,论文初稿存在逻辑结构混乱、表达能力不足、图表制作不规范以及格式调整不当等问题。连续的拒稿和修改要求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但宋尚泽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他积极寻求老师和学长的帮助,广泛阅读文献,学习论述逻辑,整理思路,分类和分析实验数据,逐渐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通过反复的消融实验,成功将电力巡检的准确率提升至90.3%,并最终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北大核心(增刊)期刊上发表了论文。这不仅是对宋尚泽个人能力的肯定,更是他成长的见证。
  退役复学后,宋尚泽发表普刊论文6篇、北大核心论文1篇(增刊)、外审二区SCI1篇;主持国家级大创项目1次,结题成果被认定为“优秀”;申请软著专利8项,其中获批6项;获得第十四届“挑战杯”省级金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能力大赛国家级铜奖、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省级一等奖、华北五省机器人大赛国家级二等奖,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大赛特等奖等20余项省级、国家级奖项;获得2023—2024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
  “每当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就会想起在军营中的那段日子。”宋尚泽说,那些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成为他前进的动力。一次次的挑战,塑造了他坚韧不拔和冷静应对的能力,让宋尚泽蜕变为一位能够自信地面对困难、从容不迫解决困难的人。在带领团队的过程中,他掌握了如何管理团队、如何进行资源整合实现最大化效益及如何在压力之下保持清晰思维的能力。他的同理心和沟通技巧也得到了增强,因为他深知,唯有通过真诚的交流与合作,才能激发团队成员发挥最大潜能,共同战胜挑战。
  宋尚泽以迷彩淬炼青春,以学识书写担当,实现了热血与理想的双向奔赴,照亮了奋斗者永不言弃的精神底色,在新的“战场”上书写下属于自己的青春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