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山西省体育支教志愿服务活动创新发展研究
摘要:在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体育支教志愿服务正成为补齐乡村学校体育教育短板的重要举措。本文从组织管理结构、运行机制、教学模式、考核评估和宣传模式五方面系统梳理了山西省体育支教志愿服务项目的实践经验,凝练其制度化、体系化发展的成效,并进一步探讨了创新发展路径与优化方向,为体育支教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推进提供了思路与参考。
关键字:乡村振兴;山西省;体育支教志愿服务活动
一、引言
在新时代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教育强国的战略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发展与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重点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少年强则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更好发挥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作为落实“健康中国”战略与“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具体实践,体育支教志愿服务项目自2021年由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发起以来,逐步成为推动中西部地区基础体育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载体。
山西省自2023年起实行省级统筹与属地联动,探索“省统筹—校实施—县校落地”的体系化运行路径,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实践模式。本文从组织管理结构、运行机制、教学模式、考核评估和宣传模式五方面系统总结成功经验,并提出创新发展路径,为推动体育支教志愿服务常态化、提升乡村体育教育质量与促进体教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参考。
二、山西省体育支教志愿服务活动的成功经验
(一)组织管理
在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的顶层设计与制度引导下,体育支教志愿服务已形成以“国家推动—省级统筹—高校执行—地方落实”为主线的组织管理体系。国家层面负责制度制定与资源配置,省级层面承担政策落地与岗位管理,牵头高校负责志愿者选拔与过程监管,县、区及中小学则负责日常保障与教学配合。各层级分工明确,共同构建起“目标导向清晰、职责层级分明、制度保障有力”的服务格局,确保支教工作实现“人到、心到、岗到、效到”。
(二)运行机制
为保障体育支教志愿服务高效、可持续开展,已逐步形成以“统筹协调、人力保障、沟通协同、监督评估”为核心的四大运行机制体系。该体系贯穿国家、省级、高校与县级学校各层级,支撑起“制度—组织—实践”三位一体的系统运行格局。在此基础上,高校积极探索“志愿服务+专业实习”培养模式,将志愿支教与学分考核、实践教学、就业指导相结合。这一模式使志愿者在承担社会服务角色的同时,能在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最终实现服务育人与人才培养的协同增效。
(三)教学模式
面向乡村学校基础薄弱的实际,形成“结构分层、方法多样、内容育人”的教学模式。“启蒙—基础—进阶”板块化设计,启蒙重兴趣激发与动作感知,基础抓要领与规范,进阶促专项提高与综合应用。趣味化把技能融入游戏与日常,情境化用任务闯关与角色扮演实现分层达标,竞赛化以分组对抗、积分赛提升规则意识与协作能力。在体能、技能与团队协作之外,融入健康知识、安全教育与体育文化,结合红色故事与优秀运动员事迹开展体育思政,统一标准与实施规范,增强可推广性与育人效能。
(四)考核评估
突出“双主体协同、多维度评价”,实现过程可控与结果可追踪。高校与服务学校信息共享、同步评议,高校教师巡查与校方反馈结合,形成评价共识,考核涵盖教学质量、实践能力与工作态度三方面。高校侧重教案审核、课堂巡查与过程监管,服务学校重课堂实效与学生反馈;高校注重课堂组织、教学设计与沟通表达,服务学校关注应变处置与协作执行;高校看纪律执行与责任担当,服务学校重团队协作与师生互动。依托视频、简报与述评等材料,构建线上线下结合、动态改进的评估闭环。
(五)宣传模式
形成“内容典型化、平台多元化、传播常态化”的宣传模式。挖掘课堂纪实、人物故事与活动亮点,形成“案例+故事+亮点”的内容框架,凸显教育、文化与社会价值。主流媒体引领,地方融媒体强化触达,高校与学校新媒体展示教学动态,志愿者个人账号传递温度,形成图文视频并重的传播矩阵。日常持续推送与关键节点专题报道相结合,在运动会、节庆与专题教育等时点集中发声,提升项目认知度与品牌影响力。
三、体育支教志愿服务项目的创新发展
(一)组织结构创新发展
体育支教正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与长效化深度转型,以系统性建设取代短期活动,着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支教生态。在数字化支撑层面,项目以“数字治理+平台协同”为核心,搭建覆盖志愿者注册、培训、考勤、结业至认证的全流程数字化体系,通过信息同步、节点可控、流程留痕,夯实高效调度与监管基础;建立“节点—反馈—预警”数字化监管模式,将岗前培训、入校报到、教学日志、结项评估等关键环节拆解为数字节点并实时记录,实现服务过程全程留痕、动态可溯,形成“体系搭建+过程监管”的数字化闭环,为支教生态的高效运转提供技术赋能。
(二)运行机制创新发展
从数字监管、成果转化、品牌建设、人才培养等维度推进运行机制创新,构建长效发展生态。监管层面,建立“节点—反馈—预警”数字化模式,拆解岗前培训、教学日志等环节并平台记录,实现服务全程留痕。成果转化层面,以“实践沉淀—课程嵌入—治理协同”为核心,将支教教案、教学视频等归档,嵌入高校课程推动教学科研,供属地教育部门优化乡村体育课程与师资培训。品牌建设上,打造“典型选树—梯级传播—结构嵌套”路径。人才培育方面,建立“周期分层+角色转化”的志愿者L5成长模型,明确五阶段角色与晋升路径,为项目储备人才。
(三)教学模式创新发展
从短期支教向探索支教课程体系和开发特色校本课程转型。以支教实践形成的分层教学结构为基础,完善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建立“教—练—赛”一体化教学流程,形成可持续的教学体系。结合学校基础与学生特点,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融入地方文化和红色资源,开发特色教材和训练方案,提升课程的针对性与延续性。体育支教由“阶段教学”向“长效育人”转变。
(四)考核评估创新发展
由单一教学考评转向多维综合评价,突出能力、协作与价值导向。个人层面,建立教学组织、沟通表达与应变能力的动态跟踪机制,通过阶段反馈与成长曲线实现全过程记录;团队层面,量化协作、纪律与责任指标,结合互评与校方反馈形成多角度评估;价值层面,高校与服务学校共建共评数据库,不仅考核教学成效,更重视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文化传递与精神引领,实现考核由结果向过程、由技能向价值的转变。
(五)宣传模式创新发展
进一步完善“典型引领、矩阵传播、资源融合”的发展思路。通过评选“优秀志愿者、先锋团队、星级项目”,将荣誉激励与岗位考核挂钩,形成内生激励机制。构建“主流媒体—地方融媒体—高校平台—志愿者个人”四层传播矩阵,强化权威传播与情感共鸣。依托省级数字平台建立统一的资源库,汇聚支教案例、视频与档案资料,实现成果可查、经验可学,推动体育支教从阶段性行动转向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品牌化项目。
四、结束语
在国家推进体育教育均衡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山西体育支教志愿服务实现了从短期活动向数字化监管、课程体系化、品牌长效化的跨越。通过组织管理的数字化赋能、运行机制的长效化构建、教学模式的体系化升级、考核评估的科学化完善及宣传模式的品牌化打造,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山西经验”。这一实践不仅让优质体育资源双向流动,既“走进来”补齐乡村教育短板,又“走出去”激活地方发展动能,更深刻彰显了体育支教在促进教育公平、培育时代体育精神、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中的独特价值。(2025年度山西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课题,《乡村振兴视域下山西省体育支教志愿服务活动创新发展研究》,课题编号:QSNFZ25177) ●中北大学 武雨佳 苏雅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