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11月27日
中铁十二局朔黄原平项目部“道钉”青年突击队

青春写在铁道上 攻坚克难显担当

本报记者 郭丽菲

  96个小时连续作战,8组旧道岔拆除、5组新道岔精准落位,1139米线路焕然一新!随着最后一组道岔调试完毕,朔黄铁路神池南折返段改造工程安全正点交付使用。
  在这场重载铁路枢纽的“升级手术”中,一支平均年龄仅25岁的青年队伍——中铁十二局朔黄原平项目部“道钉”青年突击队扛起了多专业协同攻坚的重任。他们以“毫米级”精度与“闪电式”效率,为朔黄铁路货运能力提升注入澎湃的青春动能。

红色引擎驱动合力

  “既有线施工容不得半点马虎,必须以‘党建红’引领‘安全绿’!”项目党支部书记的动员令,成为青年突击队的行动指南。面对专业交叉多、封锁时间紧、安全风险高的挑战,党支部以党建带团建强化青年思想淬炼,激发青年“铁路强国”的使命感。队员崔雨昂感慨道:“拧紧的每一颗螺丝,都凝聚着青春的奋斗和汗水!”在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队员们纷纷递交入党申请书,立志在工程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党支部同步设立“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开展应急技能比武,累计排查整改隐患23项。青安岗员丁成泽在日志中写道:“既有线铁路施工干扰多、风险大,丝毫不能马虎,安全永远是第一位!”这份执着,护航了施工全程“安全零事故、设备零故障”的局面。

淬火成钢锻造铁军

  为快速提升青年专业技能,项目部推行“导师带徒”机制,为每名青年队员配备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青年队员吴作舟在有着20年工龄的老线路工王师傅手把手指导下,从轨距精调到病害识别,迅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队内常态化开展岗位练兵,每年汛期前组织全员进行防洪演练,模拟处理强降雨导致的边坡溜塌险情。今年8月,朔黄铁路沿线遭受了强降雨袭击,部分站段连续降雨量高达68.7毫米,而且伴随着雷暴大风等剧烈的天气变化。面对如此极端天气,队员们迅速携带施工设备连夜奔赴现场,顶着暴雨连续作业10个小时,装填沙袋500余个,成功加固边坡,保障了线路畅通。

智慧施工破解难题

  神池南折返段既有线路运营繁忙,传统“现场散拼”道岔模式不仅效率低,还易受天气、场地等因素影响。为最大限度压缩封锁时间,青年突击队主动“亮剑”,创新应用“道岔预拼装+精准定位”工艺,打出一套“智慧施工组合拳”。
  在提前开辟的预制场地,青年突击队队员将5组新道岔按设计参数完整拼装调试,像“搭积木”一样完成组件预组装,同时采用高精度测量仪器,对既有线路坐标进行反复校核,建立三维模型模拟道岔落位过程。施工中投入15台套大型养路机械,道岔拆除、吊装、铺设全程机械化作业,单组道岔安装时间较传统工艺缩短40%,实现毫米级精度控制。
  此外,青年突击队采用“天窗封锁+机械化作业”模式,成立5个专业攻坚小组,同步推进线路改造、信号升级等任务,形成“多线作战、无缝衔接”的高效格局。

昼夜奋战铸就精品

  96个小时的连续奋战,见证着“道钉”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施工期间,全体人员实行“两班倒”作业,吃住在现场,党员干部与青年骨干冲锋在前。
  深夜的工地上,照明灯如白昼般璀璨,机械轰鸣声与指挥声交织成奋斗的乐章。信号组队员为确保设备调试精准,趴在冰冷的铁轨旁逐点测试;接触网组队员顶着寒风高空作业,确保每一根导线架设规范;线路组队员手持道尺仔细检查着轨距、水平、高低、轨向等数据……在朔黄铁路线路改造施工现场,青年突击队的旗帜处处飘扬,施工人员以热火朝天又有条不紊的态势续写着“基建狂魔”的又一个传奇。
  扎根朔黄铁路28载,中铁十二局青年建设者始终以“道钉”精神诠释坚守与担当。神池南折返段改造的圆满完成,大幅提升了神池南折返段的运输效率和行车安全性,为朔黄铁路重载列车的高效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成为同类铁路改造项目“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范例,也让“道钉”青年突击队在实战中成长为能打硬仗的生力军。
  这群年轻人,以铁肩担当与创新智慧,在重载铁路的脉络中镌刻下青春的精度与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