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8月06日

山西建投建工集团承建藏羚羊保护研究中心EPC总承包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


  本报记者 陈彤
  
  8月2日,记者从山西建投集团了解到,由山西建投建工集团承建的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拉萨市曲水县的藏羚羊保护研究中心 (西藏自治区野生动物救护中心)EPC总承包项目已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
  
  严守红线 生态优先
  
  该中心选址紧邻藏羚羊核心栖息地,虽极大地缩短了伤病动物的转运时间,但同时也面临施工运行对高原生态的潜在扰动风险。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将生态保护置于首位,建筑群采用顺应地形的错落式布局,严格控制高度与体量,预留多条生态视廊,确保野生动物迁徙通道畅通。
  施工时间精心安排在非敏感季节,每日作业时段避开动物活动高峰,执行严格的环保标准——使用低噪音设备,安装定向遮光罩精准控制照明范围,设置防尘网配合自动喷雾系统保持湿度。施工道路铺设特殊材料减少地表扰动,建筑材料选用预制构件降低现场作业量。特别设置生态监测点,实时跟踪野生动物活动轨迹,动态调整施工方案。这些措施有效降低了施工对生态的干扰,实现了工程建设与自然保护的和谐共生。
  此外,团队对场地内每一处原生植被群落和水系网络都进行了详细测绘与建档,施工过程中采用可拆卸式生态围栏进行严格隔离保护,确保这些自然要素完整留存。对于不可避免的施工扰动区域,实施 “表土剥离—分类堆放—原土回覆”的全流程精细化管理,剥离的表土按不同肥力层分别标记存放,回覆时严格遵循原有土层序列。
  植被恢复选用经过严格筛选的紫花针茅、垂穗披碱草等高原乡土草种,采用科学配比进行混播,同时结合微地形塑造技术,模拟自然草甸的起伏特征,使修复区植被在短期内就能与周边原生环境形成有机衔接,为救护动物营造出既隐蔽又熟悉的过渡栖息空间。
  
  精益求精 品质锻造
  
  针对场地存在的砂土液化层问题,项目团队创新采用“换填法”进行地基处理。首先通过地质钻探和标准贯入试验准确判定液化层分布,彻底挖除不良土层后,分层回填级配良好的砂卵石混合料。施工中严格控制回填材料颗粒组成和含水量,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压实,确保形成密实稳定的持力层。通过现场密度检测和承载力测试验证处理效果,辅以孔隙水压力监测消除液化风险。该方案不仅较传统深基础方案更经济高效,还显著提升了建筑整体的抗震性能。
  针对高原混凝土易受温差大、风速高影响导致开裂的问题,项目团队采取系统性解决方案。在材料方面,选用低水化热特种水泥,通过骨料级配优化减少收缩变形,添加抗裂纤维增强韧性,并掺入缓凝型减水剂延长可操作时间;在施工工艺上,采用薄层连续浇筑法控制内部温升,严格监测入模温度避免骤冷骤热,使用插入式振捣器确保密实度均匀;养护阶段实施 “覆盖保温+自动喷雾”双重防护,外层铺设阻燃保温棉被,内层覆盖塑料薄膜密封保湿,同时设置温湿度传感器实时调控养护环境。这些措施协同作用,有效抑制了温度应力裂缝和表面干缩裂缝的产生,使混凝土结构整体性显著提升,耐久性能完全满足高原50年设计使用要求。
  针对高原施工中钢筋定位易偏差、保护层厚度难控制的问题,项目团队采用定制化定位系统,通过梯子筋实现立体空间定位,高强度塑料垫块确保底部支撑稳定,马镫筋优化上层钢筋固定;增设可调节压脚板防止浇筑位移,应用模块化厚度控制件精准校准保护层。这些措施协同作用,使钢筋成品定位精度显著提升。
  这些技术创新与严格的质量管理相结合,使项目成功克服了高原施工的难题,形成了可复制的施工经验。该项目荣获西藏自治区标化工地、山西省市政公用行业精品示范工程,通过西藏建筑领域最高奖“雪莲杯”的最终验收。
  
  绿色赋能 可持续发展
  
  项目团队将节能减排与资源循环融入基因,打造高原生态保护设施的绿色标杆。在建筑方面,团队采用高性能保温材料和低辐射玻璃外窗系统,结合优化的节点设计,形成完整的“保温外壳”,有效降低能耗。同时,园区全面应用太阳能光伏技术,配备智能光控和储能系统,实现清洁能源全天候供应。水处理系统则通过生物膜反应工艺和多级处理单元,确保中水回用于绿化和清洁,实现了污水“零外排”和水资源的闭环集约利用。
  项目投运后成效显著,已成功救护并放归藏羚羊、黑颈鹤、雪豹等402只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当地创造百余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服务业发展,年均间接经济收益约4000万元,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