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非遗技艺 传承文化根脉
本报记者 张丽
近日,中北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暮光使者”实践团在指导教师王立敏的带领下先后走进长治市壶林书院、山西太行陶瓷有限公司、“梅花剪”工作室,探寻石雕、陶艺、剪纸三大非遗技艺,传承文化根脉。
青石刻痕续文脉
实践团首站来到壶林书院。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细致观摩了书院的门楼、碑廊、柱础及石雕瑞兽、卷草纹饰等,直观感受石雕艺术的古朴魅力与深厚底蕴。非遗石雕技艺传承人刘雄伟系统讲述了石雕的历史脉络、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他指出,石雕不仅是镌刻历史的“立体史书”,更是连接传统文脉与现代生活的重要文化纽带。
在实践环节,刘雄伟演示了“描边定型—细雕刻画—打磨抛光”的完整工艺流程,并指导实践团成员打磨完成了属于自己的石雕作品。他对大家作品中“未经固化的本真与灵动”表示赞赏,认为这种不被经验束缚的纯粹创造力正是非遗传承中不可或缺的 “新鲜血液”,让大家明白了纯粹初心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价值。
千年窑火焕新颜
走进山西太行陶瓷有限公司,实践团成员开启了对太行陶艺的深度探寻。
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参观了陶瓷展览厅和大型陶瓷贮缸工坊,近距离观察不同类型的陶瓷成品,深入了解到太行陶瓷贮缸高密度、无渗漏、耐腐蚀的优良特性,而融合太行山风光与人文历史的创意陶瓷礼品则让大家看到传统技艺与地域文化传播的结合点。
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实践团成员围绕“选土—制坯—晾晒—烧制—装饰”全流程开展了制陶实践。看似简单的揉泥、拉坯,实则需要手、眼、心的高度协同,不少人屡屡失败,但在传承人的耐心指导下,陶土作品渐渐成型。制作过程中,大家切身体会到手工制陶的艰辛,认识到非遗从来不是展柜中静默的展品,而是代代匠人以双手与坚守熔铸出的活态技艺,同时对“智能窑炉保障产量、手工技艺坚守品质”的“守变平衡”有了切实感悟。
巧思妙剪赋新意
最后一站,实践团成员探访了“梅花剪”工作室,与山西省剪纸协会会长郭梅花面对面交流。郭梅花独具风格的剪纸作品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其通过融合板画技法、采用“黑白红剪贴法”展现了剪纸艺术从传统民俗到现代审美的创新表达。郭梅花以作品为线索,介绍了山西剪纸的历史脉络、流派特点及工具演变,生动讲述了老一辈艺人坚守创作的故事,让大家对“匠心”二字有了更真切的体悟。
实践环节,郭梅花讲解了“阳剪”与“阴剪”的核心技法及“线线相连”的构图原则,并指导实践团成员体验剪纸。这次实操不仅让大家体验到剪纸艺术的精巧与严谨,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非遗传承所必需的耐心与专注。大家还围绕剪纸的创新路径展开讨论,提出将动漫、校园元素融入传统纹样的构想,探索传统剪纸贴近年轻群体的新路径。
此次非遗实践之旅,实践团成员不仅是非遗技艺的“参观者”,更是深度参与的“实践者”,通过听讲解、学技艺、动手做、深交流,大家在“沉浸式学习+互动式体验”中,深入了解三大非遗技艺的历史与现状,切身感受传统技艺背后的文化哲学与工匠精神,也以青年视角为传统技艺注入新思考。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带着实践中收获的感悟继续前行,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文化担当,激励更多青年主动走近、体验并传承非遗,以青春力量助力千年文脉在代代接力中焕发持久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