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7年01月20日
讲学·卫方正讲《论语》

“儒家三德”:智、仁、勇

  卫方正,山西省著名青年学者,国学教育专家。山西青年报总编助理、山西文瀛书院院长、山西国学大讲堂教授、山西孔子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山西当代儒学研究会理事、太原美学研究会理事、山西书法家协会会员、中镇诗社社员、山西青年报《弟子规》讲师团首席讲师。
   自幼系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寒暑不辍,泛滥百家。平生以打通古今,经世致用为心,“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尽一个中国读书人的义务。2007年创办山西文瀛书院,先后开设《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古文观止》《史记》《千字文》、说文解字、国文写作等多种课程。近年来致力于青少年通才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已取得显著成果。
  卫方正《论语》解读之二百三十四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注释:
   知者:即智者。《论语》之中,“智”一律作“知”。
   时下有句流行语,“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反复强调的事情,总是重要的。而反复陈述的理论,肯定也是重要的!
   知、仁、勇三种道德,便是早期儒家反复强调的。而且,正好是三遍。
   第一遍,就是这一句,平实朴素,要言不烦;
   第二遍,是《论语·宪问》:“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有具体的对话情节,由子贡点出此系圣人之德;
   第三遍,是《中庸》曰:“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具有了“天下达德”的普遍性。
   在反复申说中,智、仁、勇被后世特别推崇,称之为“儒家三德”。
   尊此三德者,不仅是“读书的儒家”,而且有“拿刀的儒家”。何谓“拿刀的儒家”?服膺儒家理论的军事人物是也。关羽被尊为武圣,其原因在此;岳飞享千秋奉祀,其原因也在此。孙中山 《军人精神教育》第一课便说:“所谓精神,非泛泛言之,智、仁、勇三者即军人精神三要素。能发扬此三种精神,始可以救民,始可以救国。”
   那么,什么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试略述如下:
   “知者不惑”,绝非知识层面的“不惑”,而是“四十而不惑”的“不惑”,是人生选择、大是大非方面的清晰与坚定。
   “仁者不忧”,是因为“仁者爱人”,以充满善意的心态来对待世界,故而内心坦荡,不存在个人的患得患失。孟子讲“仁者无敌”,因为仁者没有私心,故而没有私敌。
   “勇者不惧”,是因为在儒家看来,“率义之为勇”(《左传·哀公十六年》),“见义不为,无勇也”。真正的勇者,所行必然正义,故而“虽千万人吾往矣”,凛然不惧。
   智、仁、勇这些品质,在孔子之前就已被提出,被重视,但孔子对其进行了更系统、更全面的阐释。虽是“述而不作”,却是吐故纳新。
   闲话:后世所谓“智多星”,与儒家所推崇的“知者”显然不可同日而语。而且,那些机变百出,算无遗策的智多星,往往是沉溺于一时的小利,却缺乏长远和根本的宏图大略。
   昔日予尝有言:“大丈夫非不好名,所好者,非一时一地之微名,乃与千古英雄一争高下之大名;真豪杰必然争利,所争者,非蝇营狗苟之小礼,乃为子孙万代谋福利之大利。我文瀛书院,便致力于培养一批争名夺利之徒!”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