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7年01月20日
词话山西之福地忻州

临江仙慢·咏阿育王塔

  秀逸耸亭阁,佛临白塔,阿育无忧。坐圆果,遥相对峙谯楼。心畴。八分舍利,留传说、八塔春秋。崇高处,伴圣名播远,尘世清幽。
   锥收。回廊附刹,环抱相倚情纠。落亭檐,精塑动物仙州。神酬。宝珠金顶,寻花饰、斗拱珍琉。梵宫事,问几多香火,千古悠悠。
   临江仙慢:双调,九十三字。前段十一句五平韵,后段十一句六平韵。
   仄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韵]。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韵]。平平[韵]。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韵]。
   平平[韵]。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韵]。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韵]。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韵]。
   【链接】代县阿育王塔,位于代县城内古城圆果寺内,俗称白塔。与边靖楼遥相对峙,竞相争高。据佛典《涅经》记载:释迦牟尼入灭后,弟子们焚化了他的遗体,将舍利收殓保存,在王舍城建塔供养。当时,佛祖的舍利已成为佛教信众顶礼膜拜的佛教圣物。后来,古印度八国的国王将佛祖舍利平分八份,各带回本国建塔安奉。佛史称为“八王分舍利”和“八王起八塔”。大约在佛祖入灭的300年后,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即位,定佛教为国教,还将佛教向世界各国广泛传播,并建造佛舍利塔。《法苑珠琳》所记载的中国21座阿育王塔是公元一世纪,佛教大乘、小乘及舍利传布通过西域开始东渐中原,并以汉式塔来瘗埋佛舍利形成的。代县阿育王塔就是其中一座,始建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原为木结构,称“龙兴”,唐朝重建改“龙兴”为“圆果”。唐宋几经废兴。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改建为砖塔。塔为圆锥体、佛教藏式造型。塔基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50米,东西30米,高1.5米,塔建于塔基正中央。塔平面为圆形,砖砌,周长60米,高40米。作覆仰莲瓣及重涩混肚与方涩的须弥座式,雕刻着各种花饰、荷瓣和印度的“陀罗尼经”。塔身上施曲尺形弥座,座上承刹杆。原有砖作相轮十三层,两层已毁,上覆盖盘,中装金顶宝珠。造型秀美,雄健挺拔,雕艺高超,为我国藏式塔中之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