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7年04月20日

研究生变身草莓大棚技术王

  本报记者张炜
    哼着小曲儿,整日奔走在“田间地头”,运用现代农业新技术,栽培出健康的农产品,对于山西农业大学研二的王东明来说,是人生一大乐事。位于太谷县的山西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园区内,王东明和同学一起承包温室大棚,实现了从学生到创业者的华丽转身,变身地道的“农民”。
  曾是创业优秀个人
      今年26岁的王东明笑称自己已 “长残”,由于长时间在温室大棚中工作,之前白净的帅小伙,如今皮肤黝黑,双手长期做农活,很粗糙。在他看来,做自己喜欢的事业,内心的富足比什么都重要。
   王东明来自农村,对土地有一种莫名的亲切,高中毕业后,便报取了山西农业大学。上了大学以后的王东明,有了属于自己的大把时间。莫把时光荒废的想法促使他利用课余时间,做各种兼职,发传单、贴海报等。整整一个学期,王东明没有假期、没有休息,在忙碌中度过。“虽然时间上过得很充实,但是心里总有一股声音告诉我,这不是我想要的。”
   思考一段时间后,王东明转换思路,他说:“我热爱农业,上大学之前就有务农经验,为什么不参加与农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呢?”作为山西农大农学院的学生,他们可以不分专业、年级,进行兴趣组合,在学院提供的5亩地上,种植和培育农产品。
   大一第二学期,王东明找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成立自己的种植团队,向学校申请种植基地。老师的技术指导加上自身的农业种植经验以及课堂所学,当年他的地黄项目种植获“创业优秀个人奖”。
   大学期间,王东明曾进入多家公司实习,推广新型叶面肥,学玉米授粉等技术。在多次实践中,王东明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和经验,这些让他对三农有了更深的了解与感悟。“农业是交错复杂的行业,不仅要有过硬的农业专业技术,实践经验也必须有。”王东明说。
  一天10小时“闷”在大棚
      大三下学期,王东明进驻学校创业园区,和同学搭伙承包了温室大棚,从此,开始了创业道路。
   那时的王东明一有时间就泡在温室大棚里,平均一天10个小时。很多时候,他常会向当地有经验的农民、老师请教草莓种植方法,更好地了解草莓的生长环境、周期施肥等。
   “有过种植经验,但一路走来仍不免磕磕绊绊。”王东明说。由于对病虫害的防治止于书本知识,灰霉病和白粉病是草莓常见的病害。缺乏草莓的种植经验,在王东明第一年种植草莓时就遇到最头疼的事儿,看着自家温室一亩多地,红彤彤的草莓挂满了田间,他心里开出了花,艰辛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但近看很多草莓上有腐烂和白毛,“因为对自己生产有严格的要求,草莓挂果期间禁止随便打药。”王东明说,然后把病果一一摘除扔掉。
   经过不断的摸索,在病虫害防治方面,他研究出了自己的一套办法,利用沾虫板等指标,判断草莓生长的小生态。“保持好温室大棚小生态坏境的好,可以避免病虫害的发生。”王东明说。
  温室里的现代化
      经过三年的实践经验,王东明种植出来的农产品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他种植的草莓口感纯正,主要以采摘为主,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
   谈起当初选择温室大棚创业的初衷,“要做健康的生产者和搬运工,让更多人尝到健康食品”。王东明告诉记者,他想运用现代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的管理方式,让温室生产逐步朝着现代化农业迈进,生产出健康的农产品。
   温室大棚里,王东明正蹲身观察自家草莓的花株,时不时摘掉几个花蓄。他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一个花株能结4到6个草莓,但是为了保证草莓的口感和个头,他严格控制每株花蓄数量,摘除多余的花蓄,每株只留3个花蓄,结出三个草莓。记者看到在大棚里,有的草莓已经生产成熟,看起来个头大,闻起来草莓味儿十足,可以摘下来直接吃,没有任何农药,吃起来口感特别纯正。
   王东明告诉记者,每年的八九月份,是草莓的种植期,草莓成熟的周期为100天到110天。来年元旦至6月份是草莓的采摘旺季,每天都会有顾客来此采摘,节假日人更多。
   在最初选择草莓种子时,王东明引进了最优质的品种,同时也是大众反响最好的奶油草莓。利用现代新技术,把种子培育成抗病性强、产量高并且口感纯正的幼苗。在肥料的选择上,王东明选用农家肥作为草莓的底肥。
   当草莓遭到病害以及虫害的时候,他们改变了传统的农药喷洒方式,引进臭氧发生器和硫磺熏蒸器,以及运用天敌的方法以消除病虫害。
   “技术是品质的重大支撑。”王东明说,在三年的草莓种植技术经验基础上,根据草莓品种特性和采摘舒适度,改变传统农业的垄宽垄高,设计合适的垄宽垄高,自行设计起垄模具,用高垄栽培方式取代草莓低垄栽培方式。
  用事实赢得家人支持
   在创业的第一年,王东明瞒着自己的父母。到第二年,当他告诉父母自己创业当起了农民时,父亲是极力反对的。“父亲当了一辈子农民,他知道农业不挣钱,而且还累。”王东明。
   后来,王东明把自己种的草莓拿回去给父亲品尝,并告诉父亲自己的种植方法以及市场的受欢迎程度,父亲才慢慢不抵触儿子做农业。
   王东明整日在学校和大棚里奔波,每年的过年是采摘旺季,三年时间没有回家过年,父亲看着儿子这么辛苦,也不再反对做这份事业,鼓励儿子好好研究种植技术,改变之前的传统耕作方式,带动大家脱贫致富。后来,他和同学承包了五个大棚,尝试种圣女果、甜瓜等也都受到了很好的好评。
   很多从事农业的大学生整日面朝黄土,没时间谈对象。幸运的是王东明有女朋友,不仅不会因为他没时间陪在自己身边而抱怨,而且举双手赞成王东明的事业。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康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