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10月15日

晋城发改委交出“十四五”答卷多项核心指标领跑全省

本报记者 李茹霞

  10月14日,“‘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在晋城”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首场发布会正式举行,晋城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围绕近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重点工作推进情况及未来规划作详细介绍,用一组组数据、一项项实绩,展现“十四五”以来晋城在经济、产业、创新、城乡、生态、民生等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明确“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将如期实现。

经济发展既“快”又“稳”

  “十四五”以来,晋城经济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十三五”末的1462.1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2409.8亿元,接连突破1500亿、2000亿元大关,在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中的排名从第27位跃升至第19位,预计五年增量将达1000亿元。其中,GDP前四年年均增速达8.2%,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近3个百分点,三次位居全省第一、一次位居全省第二,人均GDP始终保持全省第一,经济发展既“快”又“稳”。
  产业转型方面,晋城已初步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1+5”产业体系。煤炭先进产能占比提升至97%,光机电产业年均增长42%,煤层气产量及增量连续五年稳居全省第一。2024年,煤层气探明储量达3789.7亿方、产量达54.78亿方,较2020年增幅50.87%,产业总产值达204.8亿元,城乡居民气化率超95%。同时,晋城成功获评国内首个“世界康养示范城市”,A级景区数量增至64家,居全省首位,文旅康养产业成为城市发展新名片,实现从“煤的故乡”向“光的基地、气的枢纽、康养的热土”的转型。
  创新驱动成效显著,晋城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跃居全省第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211家,年均增长27%,“晋创谷”成功挂牌,光机电产业研究院率先成立,锑化物激光器芯片、量子通信核心器件等“硬科技”项目落地生根,科技创新正加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城乡发展格局持续优化,“一体两翼、六大组团、多片区”空间布局逐步成型,丹河新城与老城联动发展,全市城镇化率从“十三五”末的62.72%提升至66.37%,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1.1倍;境内高速公路里程达415公里,高铁列车开通75趟,机场建设加快推进,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带、百里沁河经济带成为乡村振兴新亮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
  生态保护领域,晋城成功获评“中国气候宜居城市”,9个国省考断面全部达到优良水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连续5年全省排名第一;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创历史新高,首次实现全年无重污染天气;森林覆盖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均居全省第一,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6.1%、降幅居全省第二,循环经济示范市通过国家验收。

民生福祉持续“升温”

  民生保障方面,晋城新增城镇就业人数持续保持在4.5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从2020年的2.96%降至2024年的2.87%,技能人才占比全省第一;教育领域,新增71所公办幼儿园,新改建中小学49所,山西科技学院落地填补高等教育空白;医疗领域,市人民医院白水院区开诊、市三院即将投用,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标准达标率达94.72%,2024年人均预期寿命达81.57岁;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8%,城乡低保标准居全省第二,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13年居全省第一,民生福祉持续“升温”。
  重点项目建设是晋城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十四五”期间,晋城累计推进省、市重点项目343个,完成投资1845亿元,晋钢智造科技产业园、王莽岭“双创”提质工程、皇城相府景区升级等项目推动产业转型,太岳街(文博路—晋城东站)快速交通提升工程4个月竣工通车,阜外心血管病技术培训中心、山门一贯制学校及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项目落地投运,省级重点项目开复工率、完成率等指标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作为全市域黄河流域城市,晋城还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构建“五位一体”推进格局,实施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带等“四大牵引性工程”,累计推进项目360余个、投入资金近570亿元,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
  “十五五”期间,晋城将持续巩固煤层气产业优势,梳理确定17个总投资186.44亿元的煤层气重点项目,聚焦勘探开发、技术创新、储运体系等领域发力;同时围绕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补短板、扩普惠,科学谋划发展蓝图,推动城市发展更有温度、群众幸福更有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