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晋城教育建设多项指标居全省前列
本报记者 李茹霞
10月14日,晋城市召开“‘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在晋城”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二场发布会,晋城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靖芳详细介绍了“十四五”时期晋城教育强市建设的丰硕成果,晋城市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程晋鹏,晋城市教育局副局长卫俊婷、崔广文分别就“大思政课”建设、职业教育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等热点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连续4年实施“七件教育实事”
李靖芳介绍,晋城市始终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累计投入246亿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连续4年实施“七件教育实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持续巩固。全市新改建中小学49所、公办幼儿园71所,改造寄宿制学校176所,回收回购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19所,认定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74所,同时为中小学配备学科专用教室、安全设施及食堂快检设备,教室“六有”(升降桌椅、智慧黑板、健康照明、智能音响、冷暖空调、百兆网络)目标逐步落地,办学基础愈发坚实。
在教育普及与保障水平上,晋城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95.1%提升至9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98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96.8%提高到98.6%,高出全省2.85个百分点。该市全面落实幼儿园学前一年保育教育费免费政策,惠及1.9万余名幼儿,累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3.5万人次、发放资助金2.45亿元,营养改善计划实现农村寄宿制学生全覆盖,晋城开放大学还培养5200余名农民大学生,老年开放大学开设22个专业50个教学班,群众教育获得感持续增强。
育人成效方面,晋城市构建“太行铸魂・德润晋城”思政育人品牌,10所学校的德育工作经验入选省级以上典型案例,打造180多所体育、艺术特色学校,每年举办十余次文体活动,依托校外实践场所深化劳动教育,成功创建1个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4所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产教融合领域,2021年山西科技学院在丹河新城挂牌成立,结束了晋城无独立本科院校的历史,目前该校在校生达14200余人,设立11个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本科专业,与6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职业教育紧扣全市“1+5”现代产业体系,打造2个市级职教集团,建成1个省级光机电市域产教联合体、1个中药材文旅康养特色产业学院,今年高平中专学生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斩获一金一银,创全省中职学校最好成绩。
教师队伍建设同样成果丰硕。晋城市每年选派校长及教师赴太原、南通等先进地区跟岗锻炼,成立80个市级名师工作室,选树省级以上优秀教师637人,五年间招聘引进教师3885名,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比从78.4%提升至87.4%;深入实施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每年超10%的教师交流轮岗,2025年新增中小学高级职称岗位2288个、中级岗位1483个,并在全省率先推出7条惠师措施,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尊师重教氛围日益浓厚。
培塑“太行铸魂・德润晋城”品牌
针对“大思政课”建设,程晋鹏介绍,晋城市印发相关实施意见,培塑“太行铸魂・德润晋城”品牌,今年9月联动六县(市、区)中小学生在红色教育基地同上实景思政大课;依托高校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市校协作研究中心,开展26项课题研究、凝结100余节思政金课,打造10类具有晋城辨识度的实践课程,目前全市专兼职思政课教师达2213人,年底将全面完成教育部专职教师配备比例要求。
关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崔广文表示,晋城市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工作专班,建立“季调度”机制,阳城县2024年通过省级督导评估并具备国家复核条件,其余5个县(市、区)也于今年6月顺利通过省级评估,计划2026年申报国家评估;同时以新优质初中建设为抓手,推动25所学校提质升级,带动全市101所初中高质量发展。
李靖芳透露,下一步,晋城市将锚定建设教育强市目标,实施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教育资源优化保障等八大工程,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晋城新篇章贡献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