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菌菇撑起“致富伞”全链条释放大“蘑”力
本报记者 刘琴
11月26日,沁源县的群山与田间,香菇、木耳、羊肚菌等菌菇长势正盛。依托优良生态优势,当地锚定“中片食用菌”特优农业布局,通过科学布局、飞地联建、延链拓界等举措,推动食用菌产业从零散种植迈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让小小菌菇成为农户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的核心引擎。
在产业布局上,沁源县以“扩张规模、优化结构、科技支撑、菌农增收”为思路,创新推行“企业+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户”等运营模式,引入龙头企业,打造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区。目前,全县食用菌主打香菇、平菇等四大品种,覆盖750余座大棚,15家种植企业形成规模效应。
针对部分村庄资源分散、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沁源县创新“飞地模式”,打破村域界限聚资源。郭道镇前兴稍村由8个乡镇、48个行政村共建食用菌示范园,形成年产1000万棒的规模;韩洪乡整合6个薄弱村资源建成飞地园区,按“保底分红+利润分成”机制,让参与村年均获4万余元固定分红。
为进一步提升产业附加值,沁源县正推动食用菌产业从“卖鲜菇”向“卖产品”“卖品牌”转型。当地已建成烘干车间、冷库等加工设施,计划引进香菇酱、菌菇保健品等精深加工项目,打造“沁源香菇”区域公共品牌,并联动乡村旅游、生态研学,实现一二三产融合,让菌菇产业成为生态与效益兼具的乡村振兴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