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11月27日

大同“十四五”国资国企以“改”聚力 向新而行

本报记者 吕汉富

  11月25日,记者从大同市召开的“辉煌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国资委专场)上获悉,“十四五”期间,全市国资国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攻坚克难,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全面加强国企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

  “十四五”以来,大同市监管企业资产总额从667亿元增长到792亿元,营业总收入从26亿元增长到34亿元,年增速分别达到4.6%和7.7%。质量效率也有显著提升,劳动生产总值从6.1亿元增长到10.3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每人每年从3.1万元增长到6.3万元,国有资本回报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都在持续改善。
  总体看,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向好,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影响力和带动力不断增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拔地而起。

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

  大同市聚焦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接续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国企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进展。“十四五”以来,758户全民所有制企业完成公司制改革,43户部门管理企业完成脱钩改革,13户市管企业挂牌成立,市属企业战略性重组全面完成。“六定”改革、压减层级、资产盘活等专项行动成效显著,41户“两非”企业市场化出清,25万平方米闲置资产有效盘活。
  国资监管效能全面提升,各类风险得到有效防控,“13331”监督体系初步建立,“立改废”监管制度134项,首批96户企业核定了主责主业,“一企一策”考核薪酬完成体系建设,大数据平台监管数据从3万条增至24.2万余条。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行稳致远。

转型发展迈出新步伐

  “十四五”期间,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超110亿元,战新产业营收占比提高到10%。监管企业成立了以煤矿智能化公司、新锐能源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新兴领域旗舰企业。以数据赋能为着力点,数字化应用场景增加至7个。
  与中国中车、晋能控股、宁德时代、北京中关村、京东集团等头部企业建立了股权、供应链和项目合作关系,有效承接京津冀外溢资金、产业、技术落地。科技创新实现新飞跃。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创新要素集聚,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企业创新实力明显增强。

服务大局能力实现新提升

  国有企业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更加突出,在承担重大工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信访安全等方面发挥了排头兵作用。
  “十四五”以来,监管企业累计上交税费超过11亿元,上交国有资本收益2.18亿元,拨付关闭破产企业职工费用30.76亿元。集大原高铁顺利通车,中兵铸造竣工验收,古城东南隅民居完成修复,83座新能源充电站建成运营,新建改建高标准农田14万亩。聚焦“最后一公里”,公交线增加到69条,年平均客运量达1.7亿人次。供水线路新增123公里,平城、云冈两区6.2万户居民二次供水设施完成改造。国资国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政府热线工单量下降72%,实现响应率、解决率、满意率“三个大幅提升”。
  建立了信访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形成“组织重构—诉求分流—制度固化”全链条治理模式,构建“五个一”系统治理体系,全系统信访总量逐年下降,并在化解信访积案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先后解决了精谊环保等多个重点群访事项和长期个体信访事项,信访层级呈现“金字塔”型的良好发展态势。国资系统累计派出近190名驻村干部,帮扶近60个村,总计投入2300余万元,切实为帮扶村做实事,为村民谋福利。